水利学术研究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水利学术研究

水坝工程与利弊之争

更新时间:2015-11-26 16:18:32点击次数:7065次字号:T|T

胡佛大坝是世界上第一座超大型水坝,被评为美国现代工程七大奇迹之一。三峡工程是中华民族的百年梦想,是“自长城以来中国最宏伟的工程”。 关于大坝建设的争论由来已久,赞成建坝者认为开发和保护应该并存,反对建坝者认为应保留一两条“原汁原味”的河流。

    从拉斯韦加斯通往科罗拉多大峡谷的路上,还有一处壮丽景观,那就是胡佛大坝。这座位于科罗拉多河上的胡佛大坝是世界上第一座超大型水坝,是美国西南地区最大的水利枢纽工程,被评为美国现代土木工程七大奇迹之一。5月24日,在参观大峡谷的途中,我们有幸目睹了它的容姿。

      顽石变奇迹

      发源于落基山脉、全长2233公里的科罗拉多河,流域面积达63万平方公里,跨越美国7个州,经墨西哥,流入加利福尼亚湾。千百年来科罗拉多河每年春季和夏初,由于大量的融雪径流汇入,致使河流两岸的低洼地区泛滥成灾,民众生命财产遭受严重损失。但到了夏末秋初,河流干涸得像一条溪流,无法引水灌溉农田。长期以来,对该河流的水权,在美国与墨西哥之间,在以河流为边界的美国7个州之间,均存在着激烈的争议。到了1922年,各州派代表与联邦政府开会讨论水权问题,并于该年7月签署了利益共享和义务分担的科罗拉多河协议。

    为了治理这条多灾多难的河流,1928年,国会通过了顽石峡谷工程法案,授权建设顽石大坝。时任财政部长后又当选美国第31任总统的赫伯特·胡佛,在协调7个州达成治水建坝协议中发挥了重大作用,他强烈支持该工程建设,并主张建设资金完全由销售电力的能源收入来偿还。因此,后来美国国会将顽石大坝永久命名为胡佛大坝。

    有意思的是,这位胡佛总统曾于1899年初至1901年底在中国生活了近3年,他的中文名字叫胡华。

    1899年2月,24岁的胡佛奉派来到中国,在莫林公司—中国机矿公司任经理兼煤矿技师。1900年7月30日,胡佛与德璀琳、墨林合谋从清政府直隶热河矿务督办张翼手中秘密买下了开平煤矿。1901年2月,胡佛因骗占开平煤矿和秦皇岛港有功,被提升为中英合办的开平矿务有限公司总办。但是好景不长,同年秋,比利时股东从欧洲其他股东和中方股东手中买下了公司的大部分股份,并派自己的人来做公司经理。胡佛因同新任经理意见不合而辞职,同年11月,携眷属去了伦敦。

    在中国的3年经历是胡佛人生的创业阶段,工程师和经理人的阅历,为他后来在协调治水、建设大坝方面发挥聪明才干积累了经验;他在中国发迹并积累了大量资本,为他今后步入政坛奠定了雄厚的物质基础。在离开中国10余年后撰写的回忆录中,胡佛以整整一章的篇幅描述了当年他在中国的经历,同时表达了他对中国人民的赞美和崇敬。

    胡佛大坝于1931年1月开工,1935年完工,1936年10月首次发电,比计划提前了两年。这是一座拱形混凝土大坝,坝高221米,坝顶长379米,坝顶宽14米,坝底宽201米,混凝土浇筑量为260万立方米。

胡佛大坝

    由胡佛大坝而形成的水库叫米德湖,是以美国垦务局局长爱霍·米德的名字命名的。米德湖水库面积可达到593平方公里,蓄水量为383亿立方米,最大水深为180米,是世界最大的人工湖之一。由于全球变暖、雪线后退、降雨减少,目前米德湖的库容明显下降,当我们参观大坝时,大坝跟前的水痕线看上去降低了好几米。

    胡佛水力发电厂位于大坝后面,共安装了19台机组,总装机容量为208万千瓦,年发电量40亿千瓦/小时,为当时世界水力发电之最。

    胡佛水利枢纽工程有灌溉、供水、电力、休闲等经济和社会多重效益。大坝建成发电后,每年为加利福尼亚、内华达、亚利桑那等美国中西部各州提供40亿度电,为洛杉矶和圣迭戈市供水10亿加仑。它不仅为美国西部开发解除了能源匮乏的困境,而且解决了西部城市严重缺水的问题,为美国西部海岸带的发展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胡佛大坝建成70年了,当年建坝投资的1.75亿美元,早已通过销售电力能源连本带利归还给联邦政府,如今水电站每年纯收入达7亿美元。

    高峡出平湖

    世事巧合,5月20日,正当我们在美国访问即将参观胡佛大坝之时,也正是我国三峡大坝建成之日。

    建设三峡工程,是中华民族的百年梦想,是中国几代人的不懈追求。早在1919年,孙中山在《建国大纲》中就提出建设三峡大坝的方略,1945年,国民政府成立了三峡水力发电计划技术研究委员会,由著名人士钱昌照担任主任委员,并聘请美国垦务局总工程师萨凡奇作技术顾问,三峡工程的勘察设计也进入实际运作阶段。然而,由于缺少资金和政治纷争等原因,三峡工程筹备工作半途而废。

    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周恩来等领导人非常关心三峡工程。1949年7月,毛泽东在会见钱昌照(1980年钱担任全国政协副主席)时,谈到长江水利开发计划,毛泽东说:“将来这件事还是要办的。”1958年3月,毛泽东专门乘船视察长江三峡,研究三峡工程建设问题,但由于资金、技术和政治运动等原因,三峡工程一直耽搁下来。

毛泽东视察三峡

    进入20世纪80年代,三峡工程建设方案才正式提到国家建设的议事日程,几经争论和反复论证,1992年4月3日,七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正式通过《关于兴建三峡工程的决议》。历经上百年的风雨历程,三峡大坝终于在1994年12月正式开工。经过近12年的建设,三峡工程的主体工程—三峡大坝于2006年5月20日,终于在长江西陵峡全线建成。

    三峡水利枢纽工程主要建筑物有大坝、水电站、通航建筑物三大部分组成,是迄今为止世界上最大的水利枢纽工程。三峡大坝也是世界上最大的混凝土重力坝,混凝土浇筑量达1600多万立方米,是胡佛大坝的6倍多。三峡大坝坝顶高185米,大坝全长2309米,堪称世界第一坝。

三峡大坝

    1965年,毛泽东主席在《水调歌头·游泳》一词中,对未来的三峡大坝作了神思遐想的描写:“更立西江石壁,截断巫山云雨,高峡出平湖。神女应无恙,当惊世界殊。”三峡大坝的建成的确是当今世界的奇迹,有外电赞叹,三峡工程是“自长城以来中国最宏伟的工程”,是中国力量的源泉和象征,体现了中国的实力和活力。

    2006 年汛期,三峡大坝开始全面挡水,到10月27日,三峡水库成功实现156米蓄水目标,可使长江中下游的防洪标准从10年一遇提高到百年一遇,长江中下游1500万人、2300万亩良田从此解除洪水威胁。

    三峡工程全部投资将达到2000多亿元,全部竣工要到2009年。截止到2006年上半年,三峡工程已完成投资1260亿元,发电工程安装了26台70万千瓦的特大机组,年发电量可达847亿度,是胡佛大坝水电站的21倍多。美国媒体报道,三峡水电站发电量相当于18个核电站,将满足中国二十分之一的电力需求。高峡平湖的出现,将极大地改善长江航运条件。三峡水库总库容为393亿立方米,正常蓄水位175米,万吨级船队可由宜昌直达重庆。

    大坝利与弊

    水坝建设是最能唤起人类激情的工程之一,更是人类意志和创造力登峰造极的表现。从国际水坝建设的进程来看,近百年来,地球上几乎每天出现一座大坝,全世界已花费了两万亿美元建造了4.5万座大坝。

    从20世纪30年代开始,各国水坝建设发展得非常快,美国胡佛大坝开了世界大型水坝之先河。70年代,耗资10亿美元的埃及阿斯旺大坝竣工后,水坝建设达到了顶峰。进入80年代,水坝建设开始衰退,随着人们对环境生态的认识,开始反思大坝带来的负面效应。到了90年代,美国等一些发达国家的反坝组织和人士认为,应该结束大坝时代。

    关于大坝建设的争论由来已久,而且在近十几年来越演越烈。支持大坝建设的人认为,大坝具有防洪、灌溉、发电、供水、渔业、航运、旅游等多方面的综合效益,大坝是发展经济和改善人民生活条件的必需,开发水电有利于减排温室气体,有利于能源可持续利用,与大坝对生态环境的负面影响相比,大坝的利远远大于弊。

    反对大坝建设的人则列出了一长串大坝对社会和生态环境的不利影响:淹没耕地和矿产资源,淹没森林、草原和野生动物栖息地;淹没自然景观和文物古迹;造成大批非自愿移民;阻断江河,影响航运和鱼类回游;影响陆生和水生生态系统,损害生物多样性;阻碍了河流的自由奔流,甚至造成河道断流,损害了河流的健康生命;大坝有巨大的溃坝风险,特别在战争时期是易受攻击的要害部位,是悬在人们头上的“定时炸弹”;等等。

    总之,赞成建坝者认为开发和保护应该并存,反对建坝者认为应保留一两条“原汁原味”的河流,传给子孙后代,最好让每一条江河都自由地流淌。

    随着时代变迁和社会进步,人类越来越意识到环境问题的重要,如果在水坝建设中不注意环境保护,破坏了生态平衡,未来大自然的惩罚将是严酷的。但能源问题同样重要,对于许多发展中国家来说,生存和发展是其面临的主要矛盾,工业对能源的需求,农业对水利的渴望十分迫切。而且,发达国家的水电开发程度一般都已超过50%,如美国水能资源已经开发利用了80%,经济可开发的坝址几乎已全部开发。而中国虽然有86000座水坝,是世界上水坝数量最多的国家,但中国的水能资源开发利用还不到25%。因此,水电建设仍是中国解决洪水、干旱和电力短缺等瓶颈问题的必然选择。

     应当说,对大坝与生态问题的关注是人类进步的表现。国际社会对水坝建设的激烈争论应该引起我们的足够重视,它警示大坝的建设者和管理者,在对每一条河流进行开发、对每一座大坝进行规划设计时,都应当十分慎重地对待生态问题,要把以人为本和人水和谐的理念贯穿到规划设计、建筑施工和运行管理的全过程,从而使大坝建设既能满足人口增长和经济社会发展对防洪、供水、粮食和能源安全的需求,同时又能达到保护生态环境的双赢目标。